内容简介: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
内容截图:
目录:
自序
绪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
第三章 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第四章 西方与东方,或者是东方与东方
第五章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
第六章 国家与历史之间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第七章 边关何处?
第八章 从“西域”到“东海”
结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
更多相关资源 >>
这里是其它用户补充的资源(我也要补充):
点击查看所有175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