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r Bylsma -《海顿、克拉夫特:大提琴协奏曲》(Joseph Haydn, Anton Kraft - Cello Concertos)[deutsche harmonia mundi][MP3]
唱片公司:BMG古典旗下的deutsche harmonia mundi公司
唱片编号:RD77757
录制技术:DDD
压缩码率:320K
录制时间:1989.10.29—31
录制地点:加拿大多伦多Humberchrest United教堂
协奏乐团:Tafelmusik Orchestra
乐团指挥:Jean Lamon
专辑介绍:
海顿的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C大调,Hob VⅡb-1,约作于1765--1767年间,在贵族文库与图书馆中曾埋没了近200年,1961年才由捷克音乐学者从布拉格国立图书馆中发现。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板,C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形式。以呈示愉快的第一主题开始,穿插以第一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化的第二主题。在弦乐伴奏下,主奏大提琴的呈示部,相当于复奏形式中的主调。发展部自两个主题与小结尾以属调再现而开始,主奏大提琴将呈示素材予以发展。再现部以主奏大提琴为中心进行,经华彩部分而进入总奏以第一主题开始的结尾部终结。
第二乐章:慢板, F大调,3段体。为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的抒情乐章。主部由弦乐合奏呈示两个妩媚的主题,第二主题以主奏大提琴为中心,予以变化扩大。中心主题以属调再现而开始的中间部,充分发挥了主奏大提琴的技巧,一面形成小调,一面形成淡淡的阴影,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主奏大提琴以主调再现中心主题而回到主部,插入短小的华彩,以副主题静静结束。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C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为动机,第二主题前半与第一主题有关联,后半呈旋律化。两个主题呈示后,是主奏大提琴与弦乐为中心的主奏呈示部,由第二主题前半动机开始的发展部,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前半部分,有合奏呈示后半部分。再现部同样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由合奏的短结尾部结束。
海顿在1765年写了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783年创作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两者相隔将近二十年,所以第二首要比第一首完美、成熟许多。
在1954年之前,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一直被误认为是大提琴家Anton Kraft(1752-1820)的作品,直到海顿的手稿出现才得以澄清。(海顿曾向Anton Kraft请教大提琴的技巧,因此产生此一误会。)
海顿的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有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写得都好,这是少有的现象,也是这个曲子的特色之一;海顿以一个相同的动机,统一了整个曲子,三个乐章是一体的,这是第二个特色。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呈示部Tutti第一主题群的核心主题用的是短句,表现得彬彬有礼;至於阴性终止(指收在弱拍上)则显现出了谦卑而服帖;接下来是暗示性反覆和过渡;然后是第二主题群、结束句。Solo的音乐就丰富多了,多了许多装饰音,而且还有炫技(Virtuoso),非常动人。
发展部开始的时候是Tutti,Tutti最后几句的音乐非常抒情;Solo进来以后第二句绵软而华丽,简直是很谄媚的;再后面的音乐便不一样了,有3小节是跳动的,音乐热烈,这来自高音域和突兀的节奏,节拍的不稳定,有叛逆性,与前面的循规蹈矩形成对比。老师说:如果没有这段音乐,整首曲子就少了它的特别之处。
再现部是第一主题群→第二主题群→Cadenza→Coda。Cadenza中把主题以双弦拉出,很特别,同时也是高难度;Cadenza最后的颤音很夸大,这是为了提醒指挥者Cadenza即将结束,Coda就要开始(这是古典音乐的惯例)。
第二乐章A→B→A三段体。A再分为a→b→a,a段先是Solo,然后Tutti;两者各自都是一前句、一后句的领唱与和唱。b段是第二乐章裏最美的部分,它是浪漫的,高把位,表情动人;a则是古典的、端庄的。后a比前a高8度,同时后a的大提琴非常夸张的在作著装饰(可以用「细针密缕」来形容);后a的最后3句转为小调,显得阴暗,这也正突显出了B再转回大调的明亮。A→B→A之后接Cadenza和Coda。
第三乐章A→B→A→C→A回旋曲。A的结构是a→b→a,a也是Solo领唱和Tutti和唱的呼、应。规律的a对应不规律的b,b是炫技的,同时它也是B的预示。B段中间有两小节的大跳,亦为其特色之一;最后三句徘徊流连,令人不忍离去。第二个A先是大调,转至小调,直到最后一句的5、6小节才回复大调。C段则是大调→小调→大调→小调,因而产生了亮→暗→亮→暗的变化。从这些大、小调的转换,可以看出海顿音乐的简洁有力,彼此的衔接一点阻碍都没有。
Anner Bylsma 荷兰大提琴家,1934年2月17日出生于海牙,其父是位长号手、作曲家、指挥家;虽然他们家族中没有人学习过大提琴, 但出身自音乐世家的他从小就对音乐极感兴趣,后在海牙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从老师Carel van Boomkamp那里学到对古乐以及古代大提琴的很多知识。1957年获得卓越大奖(The Prix d'excellence);1959年在墨西哥他赢得首届Pablo Casals Competition大奖;在1962~1968年的6年里他成为海牙皇家音乐学院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1976年他成为第一位灌录巴洛克大提琴的演奏家,而且曾经灌录过维瓦第全部的大提琴作品;1982年获得哈佛大学的Erasmus奖学金,为巴赫大提琴组曲等著书立说;同时,他也是荷兰巴洛克学校的先驱者之一。可以说他对巴洛克音乐投注了相当多的心力,因而征服了许多音乐人与乐迷。Anner Bylsma的琴声充满了人性,他不以速度、炫技、华丽为诉求,展现的是宁静、内敛、沉思的味道,加上其大师风范获好评无限。
备注:
因唱片第9轨损坏,故克拉夫特协奏曲第三乐章欠奉。
专辑曲目:
01. Haydn Concerto C:Moderato
02. Haydn Concerto C:Adagio
03. Haydn Concerto C:Allegro molto
04. Haydn Concerto D:Allegro moderato
05. Haydn Concerto D:Adagio
06. Haydn Concerto D:Rondo.Allegro
07. Kraft Concerto C:Allegro aperto
08. Kraft Concerto C:Romance
09. Kraft Concerto C:Rondo alla Cosacca
更多相关资源 >>
这里是其它用户补充的资源(我也要补充):
点击查看所有22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