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a-Pekka Salonen 萨洛宁 -《理查·施特劳斯:变形,单簧管与大管二重奏小协奏曲》(Richard Strauss: Metamorphosen, Duet-Concertino for Clarinet & Bassoon with String Orchestra & Harp) CBS [MP3][APE]
作曲:理查·施特劳斯
指挥:萨洛宁
乐团:新斯德哥尔摩室内乐团
单簧管:保罗·梅耶 (Paul Meyer)
大管:昆特·桑斯特沃尔德 (Knut Sonstevold)
录音时间·地点:1987,斯德哥尔摩 Berwald 音乐厅
唱片编号:CBS MK 44702
录音技术:DDD
压缩码率:320K (新增 APE 无损压缩格式,分轨压制)
专辑介绍:
《变形》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23件乐器不息的音流时时激荡在心中。
“变形”Metamorphosen 一词的原意为“变容”,用在音乐中有“主题与乐句的自由发展”之意,但与变奏曲根本不同,因为它的变化更自由,更加不受主题约束。这首《变形》也不是写给简单的弦乐队的,而是为23件弦乐器而写,要求每件乐器都保持独奏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乐器声部特性的熟练掌握及运用。
在纳粹德国,施特劳斯经历了人生道路最残酷的起伏,他曾出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及德国作曲家联盟主席职务,又因上演犹太作家茨威格编剧的歌剧《沉默的女人》而被迫辞职,儿媳的犹太血统也使他倍受压抑,渐渐失宠于希特勒及其他纳粹领导人。二战后期,曾见证过施特劳斯辉煌荣光的慕尼黑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相继毁于盟军的轰炸,德国传统文化濒于灭亡边缘。在此期间,施特劳斯重新阅读歌德全集,以期从中寻找德国精神的真谛。面对歌剧院的废墟以及德国文化的空前危机,施特劳斯以一首哀悼性的挽歌作为回应,他使用的 Metamorphosen 一词,正是歌德老年时形容自己心理过程的用语,它用在曲式上具有双重意义。
《变形》的主题采用的是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开头的旋律,在发展过程中还穿插了施特劳斯自己旧作中的动机。全曲为自由的三段体,主题由大提琴缓慢导入,奠定了全曲沉重的悲哀基调。在大提琴的上方,两把中提琴奏出新的主题,开头的三个同音动机在全曲中起着重大作用,另外两把中提琴奏出的第三个主题也来源于此。之后,乐曲便在这三个主题材料的对位中自由地发展、转调,并以灰暗的E小调达到顶点。此时,谱上出现德语标记“稍微像流水似的”。还是中提琴以明朗的G大调奏出新的主题,它与上述主题衍生的材料进行各种巧妙的对位组合,逐渐提高速度,呈现热烈的气氛。当小提琴呈现的新动机加入以后,乐曲的速度开始白热化,一直到达标记为“激动地”的地方。此时,高音域的旋律与和声也开始蓬勃生动起来。稍加平静之后,前面的各个主题又依次呈现,再度达到高潮。最后,乐曲重新回到开头的慢板,仍然是精致而理智的“变形”和对位,经过小提琴的旋律连接到速度更慢的极缓板,《英雄交响曲》的葬礼主题更加明确地呈现,将乐曲引入平静的结尾。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中创作领域广、艺术成就高、涉及风格流派丰富的重要作曲家,从李斯特身上继承的交响诗体裁成就斐然;创作歌剧又从新古典主义,扩展至表现主义,充分昭示了德国深厚的音乐传统。
另一方面,其器乐作品的创作在相关领域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例如他的两首圆号协奏曲。本唱片中列入的《单簧管、大管与弦乐队、竖琴的二重小协奏曲》较为生僻,演奏者分别为单簧管保罗·梅耶(Paul Meyer)、大管昆特·桑斯特沃尔德(Knut Sonstevold)。
专辑曲目:
01. Metamorphosen, study for 23 solo strings
02. Duet-Concertino for clarinet, bassoon, harp & strings: I. Allegro moderato
03. Duet-Concertino for clarinet, bassoon, harp & strings: II. Andante
04. Duet-Concertino for clarinet, bassoon, harp & strings: III.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更多相关资源 >>
这里是其它用户补充的资源(我也要补充):
点击查看所有24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