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调理和养护过程, 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养生, 将养生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中国中医学在西方被称为不可思议的文明, 时至今日,科学还不能够完全解释经脉,吐纳,导引等中医学说, 古代劳动人民以养生学, 阴阳学,五行学,食疗,房中术,针灸等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华养生百科。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汩汩洪流以其神奇的风姿别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传统的中华养生文化。从神农氏尝百草起,中华养生文化便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虽然在它诞生的最初阶段,还只是纯粹以治疗疾病为主,但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不断加深,中华养生文化也开始了它辉煌灿烂的时代。
首先是以春秋时老庄为代表的静默无为、清静自正的退养之说的产生。从此,中华养生文化便开始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高明处,即认为养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它强调身心的和谐健康,认为健康是建立在内心自省和与外在世界相和谐的境界基础上的。这是中华养生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也奠定了中华传统养生学说的根基,此后历代的养生学说都大致以此为基础。体现这一阶段思想的代表作有《道德经》、《素女经》等。随后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期间的道家养生说。这一时期由于受神仙鬼怪思想的影响,服用金石药饵以求长生不老的偏邪风气盛行一时,传统的养生文化逐步走向封闭性和神秘性,但这期间也出现了中华养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导引术即气功术的产生。这一阶段的著述多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如《黄庭经》、《清静经》、《胎息经》等。唐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华养生文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种糅合儒、释、道三家文化之长,以琴、棋、书、画为载体来陶冶身心的士大夫养生文化得以产生。它直接承继老庄学说,在注重内心自省的同时,又试图借助外在事物的帮助,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体现这一阶段养生思想的作品有《茶经》、《棋经》等。从这时起,传统养生文化的理念和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总的来说,此时的养生学说还主要服务于贵族和官僚阶层,以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生活为主,普通百姓则对此还缺乏认识。从元代开始,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传统的养生思想受到猛烈冲击,中华养生文化逐步趋于实用性和平民化,起而代之的是《饮膳正要》之类的日常生活类保健书籍。从此,养生之说才算真正深入到了普通民众的思想意识之中。
由于中华养生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既不乏至今仍为人们所遵循的健康准则,也有不少糟粕,如何正确区分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成为当前养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课题,出于这一考虑,本书编委会本着在尽可能全景式反映中华养生文化脉络的基础上,精选了历代养生文化的代表之作,以集中反映中华养生文化的精髓。这些作品中既有反映养生哲学方面的书籍,也有介绍道家吐纳、导引术的书籍,以及集数千年医学精萃的日常保健类书籍。这套养生百科既可作为一部养生文化史来看,又不乏实用性和艺术性。
目录:
第一卷
美食
食物的营养与功效
烹调技法
地方菜色风味简介
家庭菜谱
配菜的禁忌
烹调常识
食的宜忌
未成年期膳食调配
成年期膳食调配
水果宝典
水果功效简介
佳茗
茶的品类
茶道
茶的选购
茶的鉴审
茶的存贮
茶饮料
茶的成分及效用
饮茶宜忌
养生益寿
四季养生保健
中医中药养生保健
饮食养生保健
药膳养生保健
第二卷
用药一般常识
妇女用药禁忌
儿童用药禁忌
老年人用药禁忌
外伤急症
妇科急症
五官科急症
环境急症
内科病
外科病
男性泌尿生殖病
五官科病
第三卷
素女经
摄生总要
茶经
饮膳正要
黄庭经
附录:《太上黄庭中景经》
太乙金华真经
全真秘要
更多相关资源 >>
这里是其它用户补充的资源(我也要补充):
点击查看所有61网友评论